哈巴河:构建立体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打造为民服务“新高地”
2021-10-22 16:04:03 来源: 哈巴河县零距离 浏览:1539
哈巴河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、以和为贵、以道为常、以法为治工作理念,按照预防在先、分级负责、多元共治的工作思路,立体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,打造为民服务“新高地”,推进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。
坚持高位推动,构建心理服务“大格局”。坚持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作为提升群众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抓手,及时成立由县分管领导任组长,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,建立日常工作调度机制,定期召开推进会议,听取工作汇报、研究落实举措、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,切实加强顶层设计,做实整体工作布局谋篇。制定印发《关于推进哈巴河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》《哈巴河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工作架构》等规范文件,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、细化工作举措、压实工作责任,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。聘请疆内外社会心理服务专家,成立专家小组,持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调研活动,深入基层收集梳理问题和建议,对各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导、验收和评估,为县委决策部署提供智力保障。组织骨干队伍和泰能心理工作人员,成立项目小组,全面做好项目执行、自查及日常工作,落实顶层设计。
打造服务堡垒,形成上下联动“一盘棋”。按照“1+6+68+N”模式,建立“县—乡(镇)—村(社区)”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,实现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心理服务全覆盖。成立1个县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,配备宣泄室、音乐放松室、沙盘室等15间功能室,承担心理研判、规划、监管、人才培训、专家会诊、个案流转、学术研讨、危机介入等8大任务,统筹推进全县社会心理服务工作。按照一个服务平台、一支工作队伍、一个求助热线、一系列心理服务、一种工作模式等“五个一”建设标准,建立6个乡(镇)社会心理服务中心,配置专业、温馨的硬件、软件设备,高标准化打造心理关爱空间,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、答疑解惑、心理咨询等服务。依托村(社区)矛盾纠纷工作室、文化站等场所,建立68个村(社区)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,规范运行模式,切实把心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。依托县企业、学校、医院、妇联、派出所、社区等重点行业、重点部门,设立N个心理服务室,形成“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”。
强化队伍建设,推动为民服务“上水平”。遴选具有心理背景或具备一定心理、医学、社会服务基础的专业人才22名,实行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轮流坐班制度,定点为群众提供心理辅导、情绪疏解、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。通过专业人才集中培训、传帮带等方式,培养在职人员骨干队伍一千余名,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村(社区)、进机关等活动50场次,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。依托乡(镇)、村(社区)站、室,通过集中培训、资源配给和实践指导等,组建基层心理骨干队伍262名,颁发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》证书,掌握心理问题识别、干预、心理辅导、活动实施等技能,随时为基层群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。在哈巴河县原有的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,通过自愿报名、遴选、推选等方式,组成一支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,定期进行心理常识、心理基础技能等培训,不断提升参与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和水平,开展矛盾纠纷调处、心理疏导、科普宣传25场次,受益群众3000余人次。
健全长效机制,确保成果转化“长效化”。建立信息化、标准化管理机制,以县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为指挥中枢逐级链接乡镇心理服务中心、社区心理服务咨询室、各场所心理服务室等服务平台,统一规划,调度资深心理咨询师。加强部门信息互通,建立监测预警、危机干预、心理疏导三机制,对重大不稳定心理危机事件及时预警上报,常态化开展有序、高效的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。聚焦重点人群和紧急危机案件,建立个性化、精准化、精细化服务机制,特别是针对精神障碍患者,做好关爱帮扶,实现社区、监护人、残联、社区民警、网格员、村医协作管理服务。在各乡镇设立妇女之家,依托平台着力化解婚姻家庭矛盾,政法、群团等多部门形成共识,对个案家庭进行心理疏导及后期跟进。固定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热线6610950,在各乡镇中心、咨询室共设置热线68个,通过设置一个求助热线,接听心理援助热线,做好线上援助工作,用心用情为咨询者带去温暖和守护。
坚持高位推动,构建心理服务“大格局”。坚持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作为提升群众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抓手,及时成立由县分管领导任组长,各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,建立日常工作调度机制,定期召开推进会议,听取工作汇报、研究落实举措、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,切实加强顶层设计,做实整体工作布局谋篇。制定印发《关于推进哈巴河县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》《哈巴河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工作架构》等规范文件,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、细化工作举措、压实工作责任,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。聘请疆内外社会心理服务专家,成立专家小组,持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调研活动,深入基层收集梳理问题和建议,对各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导、验收和评估,为县委决策部署提供智力保障。组织骨干队伍和泰能心理工作人员,成立项目小组,全面做好项目执行、自查及日常工作,落实顶层设计。
打造服务堡垒,形成上下联动“一盘棋”。按照“1+6+68+N”模式,建立“县—乡(镇)—村(社区)”三级社会心理服务体系,实现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心理服务全覆盖。成立1个县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,配备宣泄室、音乐放松室、沙盘室等15间功能室,承担心理研判、规划、监管、人才培训、专家会诊、个案流转、学术研讨、危机介入等8大任务,统筹推进全县社会心理服务工作。按照一个服务平台、一支工作队伍、一个求助热线、一系列心理服务、一种工作模式等“五个一”建设标准,建立6个乡(镇)社会心理服务中心,配置专业、温馨的硬件、软件设备,高标准化打造心理关爱空间,全方位开展健康教育、答疑解惑、心理咨询等服务。依托村(社区)矛盾纠纷工作室、文化站等场所,建立68个村(社区)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,规范运行模式,切实把心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。依托县企业、学校、医院、妇联、派出所、社区等重点行业、重点部门,设立N个心理服务室,形成“500米社会心理服务圈”。
强化队伍建设,推动为民服务“上水平”。遴选具有心理背景或具备一定心理、医学、社会服务基础的专业人才22名,实行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轮流坐班制度,定点为群众提供心理辅导、情绪疏解、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服务。通过专业人才集中培训、传帮带等方式,培养在职人员骨干队伍一千余名,组织开展心理健康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村(社区)、进机关等活动50场次,受益群众达5000余人。依托乡(镇)、村(社区)站、室,通过集中培训、资源配给和实践指导等,组建基层心理骨干队伍262名,颁发《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》证书,掌握心理问题识别、干预、心理辅导、活动实施等技能,随时为基层群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。在哈巴河县原有的志愿者队伍的基础上,通过自愿报名、遴选、推选等方式,组成一支心理服务志愿者队伍,定期进行心理常识、心理基础技能等培训,不断提升参与社会心理服务能力和水平,开展矛盾纠纷调处、心理疏导、科普宣传25场次,受益群众3000余人次。
健全长效机制,确保成果转化“长效化”。建立信息化、标准化管理机制,以县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为指挥中枢逐级链接乡镇心理服务中心、社区心理服务咨询室、各场所心理服务室等服务平台,统一规划,调度资深心理咨询师。加强部门信息互通,建立监测预警、危机干预、心理疏导三机制,对重大不稳定心理危机事件及时预警上报,常态化开展有序、高效的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。聚焦重点人群和紧急危机案件,建立个性化、精准化、精细化服务机制,特别是针对精神障碍患者,做好关爱帮扶,实现社区、监护人、残联、社区民警、网格员、村医协作管理服务。在各乡镇设立妇女之家,依托平台着力化解婚姻家庭矛盾,政法、群团等多部门形成共识,对个案家庭进行心理疏导及后期跟进。固定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热线6610950,在各乡镇中心、咨询室共设置热线68个,通过设置一个求助热线,接听心理援助热线,做好线上援助工作,用心用情为咨询者带去温暖和守护。